《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什么是零和博弈?
博弈论的代表作。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探讨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论出微观动机。
作者围绕这个主体构建了大量的模型进行论证,也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当总体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社会成员为何对他们的单独行动所产生的集体后果视而不见,以及为何从群体现象中推导个人意愿的尝试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
关于作者
托马斯·C·谢林,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卢修斯·N·李特尔政治经济学教授。获加州伯克利大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著作有《国际经济学》,《冲突的策略》,以及《武器及其影响》。1977年他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弗兰克·E·塞德曼杰出贡献奖,获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书鲜知
学什么?真正的博弈思维
在人类行为中,我们经常观察到一些奇异的集体性行为。而产生这些集体性行为结果的原因并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反。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从“抢凳子游戏”开始进行论证,抢凳子游戏指的是如果房建中凳子数少于要坐凳子的人数,那么不管这些人如何行为,最后总有一些人没有凳子可坐。这在物理学上一般被称为宇宙守恒现象。另外还包括零和游戏、公地悲剧等。
自我证实的均衡说明,只要人们能够预期到某种结果会实现,那么这种结果就会实现。临界质量指的是原子的质量聚集到一定的质量就会发生核爆炸,雨水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洪水等;而经济中著名的“次品”理论说明,如果一个集合中存在次品和非次品,那么这两类产品会自动形成各自分隔的市场。加速原理说明,在人们分离和融合的过程中,一开始也许分离的速度比较慢,但这一过程会逐渐自我加快,以实现分离的结果。
你还会发现
· 个人行为对社会整体结果是否有影响;
· 个人行为影响社会整体结果的三种情况;
· “个人行为”和“社会整体”的模型。
一、个人行为对社会整体结果没有影响
看到这个小标题,可能很多人就会觉得这和我们开篇说的“个体影响整体”是矛盾的,但作者认为,要想理解“个人行为是如何影响整体社会的”,就要先分析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个人行为对社会整体结果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我们先看一个游戏:大家可能都玩过抢凳子游戏,规则就是先把凳子摆成一个圆圈,参加游戏的人在凳子外围成一圈,但是凳子数比游戏人数少一个,游戏开始,所有人按同时按顺时针方向移动,倒计时结束时,参加游戏的人需要立刻抢凳子坐下,没抢到站着的人出局。
在这个游戏中,不管每个人多努力,都不会改变游戏结果,一定有一个人是站着的。其实,这就是一种事先规定好的概率在起作用,不论怎么努力,总会有人输,这是无法改变的结果。
如果我们把“抢凳子”游戏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其实就是说,在某种特殊的行为模式中,无论个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都会实现某种相同的结局,个体的所作所为并不能改变这种特殊状态下的行为模式。
抢凳子的例子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独立于人们行动之外的“行为”,它们的结果不受我们个人选择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在分析研究“个行体为”对“社会整体”影响时,需要考虑的特殊情况。
二、个人行为影响社会整体结果的三种情况
排除我们上面讲到的个人行为对社会整体结果没有影响这种特殊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看看,个人的选择是如何深刻地影响整体结果的。
首先我们就需要对“人”下个定义。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反复提到,“人是理性的,同时人是自私并且逐利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人”假设,这个概念实际上构建起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人是逐利的,所以我们在生产中追求生产效率,在社会中追求福利,在个人生活中追求身体健康。
亚当·斯密认为,只要完全尊重人逐利的本性,世界就会变得美好,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20世纪的几次经济危机已经告诉了我们,就算人是理性的,会衡量利弊,但一旦放开人类逐利的本性,将会引发非常恐怖的后果。书中介绍三种个人选择可能对社会整体产生的影响。
1、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提升了社会福利
第一种情况是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提高了社会福利。
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18世纪上半叶,英国的资本主义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鼎盛状态。尽管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但由于封建势力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封建经济大量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由此打破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挠。虽然资本原始积累通常伴随着不公和残暴,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商人的逐利行为,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程,提升了社会整体的福利。
2、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降低了社会福利
这个观点恰好与前一个观点对立,但也同样是事实。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这种情况,我们用大家熟悉的“公地悲剧”来说明。
公地指的是一个地区群众共同拥有的土地。由于它是所有人的公共财产,每个人都想在这块草地上放牧更多的自己的牛羊,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这块牧场很快就会荒芜,导致所有的牛羊都没有草吃,要么饿死,要么另寻牧场。这就是“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说明,如果大家不加节制地使用公共资源,必然会导致公共资源的枯竭,给每个人都带来负效用。这个理念运用到社会层面,每个人都享有社保、医保等公共资源,但社保和医保资源对于个人同样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不加节制地利用属于所有人的社保医保,那很快就会造成大量的不必要支出,同时使得那些真正需要公共资源的人没资源可用。所以我们才说,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会降低社会福利。
“公地困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时常会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一旦陷入这样的困境,系统是没有自我修复能力的,仅靠个体选择无法扭转局面。这时候,就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一个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或者社会公约,能够使整体福利变高。
3、个人并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根据个人偏好来做出选择
个体影响整体的第三种情况非常有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并不追求所谓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只是根据自身的喜好做出选择,不极端,很温和。但这样的选择,却意外地导致了极端的社会结果。
我们先来看一个发生在作者身上的真实例子。
有一次,作者谢林应邀去一所大学的礼堂里讲公开课,他走上讲台才突然发现,现场800名观众居然都挤在13排往后的位置上,前12排一个人都没有。之后,谢林就想,观众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选择,才导致了这样极端的座位分布呢?
通过分析他发现,原来,是因为大多数学生们都不爱坐前排,只要不坐前排坐哪里都一样,因此最先到的人会在礼堂的中间坐下,而后来的人,会在先到的人的身后依次坐下,于是就产生了现场奇怪的现象。学生只是根据个人偏好做出的选择,却造成了前12排没有人坐的极端结果,这也证明了,个体即使不完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也会影响到整体。
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们根据个人偏好而不是利益最大化做出选择,影响到整体的例子。比如,公路堵车往往只是因为某个司机出于好奇,想要多看一眼路边发生了什么?因为后面每辆车在通过时,都多花了几秒钟,后面的车速就会越来越慢,最终导致了整个交通系统的瘫痪。
三、三个联结“个人行为”和“社会整体”的模型
最后,我们要了解三个有趣的模型,来理解“个人行为”和“社会整体”的关系。
1、自动调温模型
“自动调温模型”来源于调节室温的仪器。在一些需要恒温恒湿的环境中,通常会设置自动调温装置。当室内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调温模式开启,室温开始上升;当室温上升超过预设温度后,调温模式关闭,室温开始下降到预设温度。在这个过程中,“预设温度”通常只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温度,由于调温模式的“滞后性”,绝大多数情况下,室温都是围绕预设温度上下波动的。
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到,自动调温模型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循环性和滞后性,也就是说,调温的过程是动态反复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作为个体,考虑问题时一定要把关注的视角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维度里去思考,充分考虑到事情可能存在的循环反复特征。放在社会整体层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国家或社会需要考虑到政策制定的周期性、滞后性特点,要有适当的提前量和预判性,不能“事后诸葛亮”,等事情已经发生再去调节就晚了。
2、临界质量模型
“临界质量”其实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原本指的是能维持核裂变状态所需的最少裂变质量。如果小于临界质量,那么核裂变就停止;如果等于或大于临界质量,核裂变就继续。我们可以用一个不太准确但意思相近的话来概括“临界质量”,那就是“量变产生质变”,临界质量指的就是发生“质变”的那个点。
临界质量模型指出,个体行为对整体的影响巨大,当个体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迅速影响到更多个人,进而影响整体。当然了,这种影响往往并不一定会带来美好的结果。它可能是科学家埋头工作带来的技术革命,也可能是货币聚集引发的金融危机,甚至是羊群效应引发的骚乱。
3、次品模型
“次品模型”的概念最先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洛夫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市场崩溃,或者市场萎缩,以至于只有劣等产品充斥于其中,“次品模型”其实就是另一种说法的“劣币驱逐良币”。
次品模型告诉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这种市场可能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也就是市场上只剩下次品。这个道理在社会生活层面同样适用,比如领导和员工之间就存在信息不对称,领导因为没有缺乏与员工一起工作的机会,所以无法分辨谁是真努力谁是在表演,如果不小心提拔了一个擅长表演的懒货,那真正努力的人会感觉到不公平而走人,这样长期下去,很可能公司留下的就全是表演者了。
所以,次品模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更加重视信息。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信息就是权力。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就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知识分子凭借着对知识的垄断,实现对世界的霸权。”
对于个体而言,也许很难做到对“知识的垄断”,但我们可以做到勤沟通、勤交流,尽量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
总结
以上就是《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谢林不愧是世界级的经济学家,他不仅拥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能够把复杂的理论用生活化的经验和场景讲述出来,让读者很快就能领略这些社会现象背后常被人忽略的经济学规律。
21世纪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互相交汇和促进的世纪,通过阅读谢林这本书,我们可以找到一把联结微观和宏观的钥匙,通过探讨个体行为对整体社会的影响,来分析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行为,进而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编辑:Stan)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人类行为背后有哪些心理秘密?
《让你快乐起来的心理自助法》|有哪些方法可以让你摆脱自我设限?
【行为心理】《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你在决定,还是你的大脑在替你做决定?
上次推送内容: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才不同,路不同;谋不同,道不同——刘邦突破迷雾成功破局的关键是他们。
《看得见的手》|如何治好看不见的伤口。
【视频】《增长黑客》读书会(三)|获取种子用户要不怕吃苦、不怕麻烦、依托大平台
本次推送: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什么是零和博弈?
《开放式组织》|如何解释潜能?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不是才能出众的人,竟然单单依靠谦恭谨慎就能够封侯入相。
《华为目标管理法》|如何让工作效率翻倍?
《增长黑客》读书会(四)|转化率等于欲望减去摩擦,减少摩擦比完美更现实。
下次推送:
《规训与惩罚》|现代监狱的终极形态是什么样的?
《有效沟通》|迪士尼也被敲诈了?因为对手会说话。
《思考,快与慢》|如何让判断更加有效?
《增长黑客》读书会(六)|抓准核心用户的核心诉求,创造让用户眼前一亮的啊哈时刻。
《原则》|如何用原则管好工作和生活?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